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练内家拳可读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3314次阅读 0次回复
阅读排行
从另一个方面讲,因为人与万物都同为“道”的载体,或者说是“道”的表现。前面已经说过,当“先天一落入后天”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人做为“道”的载体,在练功过程中从身心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也必然如此。要么就是“有”,要么则是“无”,其两者同为道的“表象”。而“道”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因此大家要想合于“道”,就既不要被有的现象所蒙蔽,也不要因为“无”的现象而迷惑。既不要因为有好的感觉而得意,也不要因为有太多坏的感觉而苦恼。因为这些全部都是“道”的表面现象。因此,在你前进的路途中所有的“感觉”都是“过程”,而非“究竟”。要做的“只有正确的把握尺度,而万万不可设立具体的标准”。这就是“规矩也就是道的法则”。在此提示一下,我们通篇所谈的,皆是教授大家从身心两个方面怎么才能合于“道”。而至于能不能成为道,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在第三部分一开始就说:佛道儒三家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劲”所修所练的都属同一资源,而没说是“同一究竟”。         

    下面,我们将继续以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为主线,对内家拳进行具体分析。王玉芳女士在纪念先父王芗斋的文章中写到,意拳蕴含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没有较高的学识与修养就无法理解其中之妙。更无法使功夫臻为上乘。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我融入于宇宙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放大,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习练者必须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则与原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那么什么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呢?
         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一气”。“先天一气”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动力。前面已经说过,“天道”即是“人道”,天人是一理。王芗斋先生提出的“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原则原理。也不是自然界的原则原理。而是“天与人两者所共有的原则原理”。换句话说,就是产生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什么。很显然,“道理”就是“天地人同为道的产物,都是由先天一气而产生”。所以,“道”的法则也就是“天地人共有”的法则。也正是我们所要探求与遵循的原则原理。
         那么,怎么才能不断的自我放大,也就是将自己融入于自然之中,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的境界呢?
         古人对“先天一气”早就做过这样的描述。“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于天地之间”。
        练拳就是要将人体内部的“先天一气”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通过锻炼而产生联系。其中之关键就在于“后天意识”的转变。转变的越彻底,就越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刚刚开始“超越自我”。而只有做到“超越自我”,你才能够做到“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所以,中国传统内家拳能不能练好,完全不在于体质的好坏和身材的大小。孙禄堂先生曾云:“苟有气即能练,天姿不昧既能成”。因而,练武首要“修德”。古语说,“厚德载物”。试想一个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怎么能够做到“无我”呢。难怪佛家把“行愿”搁在第一位。练武也是一样,“后天意识”改变不了,“先天功能”在身体上就不能得以发挥。先天不能在身体上发挥作用,即使你练的是内家拳但实际上早已和内家拳背道而驰了。因为后天之躯是不能融于自然的,更不可能浑圆放大。
         在“单双”中与“不着相”一篇中,王芗斋先生说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须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着相,力亦破体也”。盖“双重之病”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
         上述这些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因为就人体的各部位而言,各有各的使命。虽然都有连带关系,但只要是你的身体发生动作,无论大小,都不可能做到“一动无不动”。只要是你还没有达到“一动无不动”的状态,那么身体只要稍一动作,那怕是一点细微之力都会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原因就是没能够做到“统一”。这里说的“统一”指的是“肢体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还包括与外界的联系。而只有达到神,形,意,气,力的高度协调统一,才能避免单双重与着相之弊。
          大家注意,这里说的统一可不是组合。因为神,形,意,气,力本身就是组合在一起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统一呢?众所周知,神,形,意,气,力都是人体的组织或是组织特性。也就是说,是先天一气在后天载体上的表现。既然如此,那么想要统一就只能是让“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产生作用。使人体的各组织和组织特性从“各司其职”的状态,通过运动调整而达到“一以贯之”的“先天状态”。然后,再逐渐的与体外发生联系,使“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由自身的统一逐步发展到内外的相互统一。从而产生出一动无有不动的高度协调统一状态。
         王芗斋先生说,根据自己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感觉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而产生。然“浑圆扩大”需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这里说的“细微之棱角”并非单指“形体”而言。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于“言行举止”和“思想”方面都存有太多的棱角。有棱角才会与外界产生矛盾。比如,在练静功当中。先是在“身体”方面产生大面积的“疼痛感”。而后由于功夫的深入“疼痛感”逐渐消失。但最困难的还是“思想”上的转变。比如在你安静的时候别人打扰了你。人们总是喜欢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其实,错误不在别人,而是由于在你自己的内心当中还存有很强的“自我观念”。所以,你总是觉得是别人影响了你。因此古人为什么说要在“闹市中取静”。这里说的“闹市并不是指喧闹的集市,而是指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这个恶劣环境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看看你是否还能保持“于事无心”,“于心无事”的良好心理状态。不信你可以在自己身上验证。即使你练功练到杂念变得很细微的时候,那最难克服的一丝杂念,必然是你头脑当中最为顽固的思想观念。这就是“细微之棱角”。它比躯体上的毛病要可怕得多。它不根除,你将永远也无法做到老子说的“流存无碍而不住”的“无为”境界。王芗斋先生说,郭云深老先生“心极虚,而腹极实”。所以练拳其实是“修心”。只要你能虚得下心,那么不但任何棱角都可以迎刃而解,各项力量也能由此而生了。所以道家讲“无中生有,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各项力量来说,虽然名称各异。比如:三角,螺旋,定中,惰性,杠杆,轮轴等等。但在实际当中,绝不可单一而论,更不可能单一而练。它们就像人体本身,从外观上看,却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可一旦被先天功能统一之后,所谓各项力量实际上都是“先天一气”的统一发挥。若单一而论,则又变成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而非精神意义之拳了。然而,拳论中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象参互而为”的说法。其中“精神假借”这几个字又当如何解释呢?所谓“精神假想”其实是“先天功能”在人体上的发挥,而使人感受到的无穷无尽的景象。因为任何感受都要通过大脑,所以称它为“精神”。而“假想”其实是根本就没去想,可感受到的一切就如同是用大脑想像出来的一样,因而把它称为“假想”。如果把这些由“先天而产生出的景象”加以描述而落于文字的话,不论你如何描述总是有挂一漏万之感。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包罗万象的道来说实属强言。因此后人大多都落入了文字障碍中。把“精神假想”错误的理解成“用后天思维去做幻想”。而没把王芗斋先生说的精神方面须切实以为之,且莫流于虚幻的金玉之言认真体会。
         自我谈了半天如何去掉后天意识。那么无疑有人会问,既然练拳就是“叫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那么,去掉后天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应为第一要素,既然这样,那么王芗斋先生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意拳”呢?
         王芗斋先生说,“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脑”。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王芗斋先生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脑的后天作用”。这样一来,我们所说的不就和王芗斋先生的理论相互矛盾了吗。
         王芗斋先生还说,人身体的动用可分为两种,“合意”之运动与“不合意”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为无益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又分为“有意”运动和“自动”运动两种。它们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 而它们的区别是“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如果能做到不感觉受“意”之支配,其运动又“无有不合意者”,则成为“自动运动”。这也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本能”。郭云深老先生说的“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使见奇”就是对“本能运动”的描述。
       那么要想达到此境界,习练者必须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意”是人体大脑的“后天意识”。然后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那么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后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论意》一篇中写到:习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则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而不利。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这段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我们再多做解释。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检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用力”。不要觉得光“身体放松”就行了。据我所知,凡是练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后天意识”太强。所以往芗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大脑“能知、能觉”的功能,在平日练习中“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后天意识所污染”。从“后天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先天功能的本来面目。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称之为“以幻制幻”。
        谈完了“用意”,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试力”当中,往芗斋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
         上述文字都是对“试力”时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不难看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先天一气顺利的从体内出露体外”。 而先天一气能否顺利的出露体外,关键则在于“后天形质的改变”。也就是能否通过“先天一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使人的形体从“后天状态”变为“先后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状态。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说明在“形体上”还有某些部位没有改造完毕,仍然处于“后天状态”。那莫这些部位就必定会对人体运动造成影响。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待后天形体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后,先天一气会自然的从体内出露体外。就像“水满自溢”。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太极拳则称之为“全体透空,全体无滞”。佛家有云:空而灵,虚而妙。这些都是对后天形体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 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时候要想进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练习试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意体检自己的周身内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千万不可勉强,徐徐而为之。如此说来,“站桩”是让习练者在“静态”当中与先天相互融合。而“试力”是让习练者在“动态”中检查自己的形体是否还能处处与先天相互融合。这个基础来自于“站桩”。如果在“静态”当中都不能做得相对完美。那么在动态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不论动静,都要达到先后天的统一才行。王芗斋先生称之为“力归一”。
         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上个段落中说过,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气游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在内,而理周乎于外。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道理所在吗!
         当习练者具备了“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基础之后。根据在拳论中所说的“在十字当中求生活”的原则。习练者可在“试力”当中逐步练习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异向发出,想等相乘”。因为只有这样,发力才能没有方向,形才不会破体,力才不会出尖。最后“直到全体各部无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也就是“无数个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体内外形成一个立体的圆”,使对方毫无缝隙可乘。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浑圆,或叫做力归一”。至此,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可谓之“得其环中而能以应无穷”了。由此大家就不难明白,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篇中说:“学者于打法一道,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故平时应加以研究。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等等,终是下乘功夫,聪明智慧者,则无需习此”。
          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后天有形之驱,通过合理的锻炼,补足先天之元气,复归乾健之体”的学术。那么,何为合理之锻炼呢?合理的理又是什么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谓“气无二气,理无二理”。我们练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万物同为先天一气所生”,而我们所要练的就是“将后天意识转化成先天状态,也就是一的状态”。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等。但无论你练的是那一门拳法,形式的繁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这三种拳术的拳法也正是根据“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编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这十二种动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万物都是“先天一气”变化而来。所以说这十二种动物虽然名称与外形各不相同,但却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诚是至诚之道,只有空洞无我才能达到至诚,才能格十二形乃至于万形而求得天地万物之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拿形意拳来说,学者最好于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选一个式子来练习。练时决不可用力,心中须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于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则。比如在动作的过程中,身体的各部位那儿僵,那儿紧,那儿不顺畅。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时动作一定要慢,要缓,以便于观察,也就是自检。如此这般一遍一遍的练去,最后直至身体动作无论快慢,都能在松弛的状态下处处相合。顺畅而没有滞点。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为关键。倘若身体一用拙力,心里一急一燥,那无疑就和内家拳的法则背道而驰了。用功的结果只会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内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于实际当中毫无意义可言。
         可这么做无疑有人会问,郭云深老先生明明说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啊。而你说明劲不能用劲去练,那又该如何呢?郭云深老先生说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实是想告诉后学者,形意拳和其它内家拳在内劲上有三个不同的表现层次,而并不是让你真的使劲去练。
         郭老在《论形意拳明劲》一篇中说到:明劲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所以体质不坚,故发明此道。而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气血用事。故气血盛行,正气衰弱,以至于身体筋骨不能健壮”。而“明劲易骨之道”则是将人身散乱之气收纳于内,练至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毕矣。正所谓“六阳纯全,刚健之体”是也。注意,这里说的“六阳纯全”正是“后天返先天”所致。也正是我为什么在第三部分的开头首先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中卦爻的变化来给大家予以说明,人是怎么从先天落入后天,又如何运用“顺逆之理”从“后天返回先天”的道理所在了。
          所以说,形意拳其实是让习拳者通过站桩或拳法的锻炼,使身体在练习中听从“心意”的指挥。这里说的“心意”不是“后天的欲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听从先天真意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后天的拙力和内心的欲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身体动作无论动静,无不与先天之真意相合,内外如一,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先后天合一的最终目的。
        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在内家拳这三个阶段当中,能做到第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明劲”阶段,习拳者的大小关节都要打开。周身的关节都打开了,身体动作才能做到无一处不合,发力才能均整。尤其是尾闾和胯最为关键。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此处为一身之根节,如果打不开,人体上,中,下三节就不能统一。发力就会脱节,所发之力非整体而是局部。问题还不光如此。关节不开,周身不能统一,不仅仅是造成习拳者在发力时,劲力不能由脚跟起,通过腿,腰,肩,臂最终达于指端的原因。它的另一大弊病是造成了习拳者在技击当中与对方所发之力产生“硬碰硬”的顶撞。
         武术散手的确是力与力的碰撞。那么双方谁力大谁就占便宜。这叫做“一力降十会”。但由此而产生出的诸多变化,也可以用来“以巧破千斤”。这样一来,敌我双方在打斗中必将你来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悬殊和技术动作的快慢来取胜对手。因此,体能的好坏无疑也就成为了能否胜出的重要条件之一。王芗斋先生把这种打斗形式称之为“抵抗之变相”。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打斗当中,即使运动双方能够做到在顾的同时去打。而实际上也只不过是肢体的分工合作而已。若从整体观的角度来说还是“二”而不是“一”。
         而中国传统内家拳在技击当中有其非常独特的内涵。在上一个段落中已经说过,做为内家拳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节节贯通,节节贯穿”。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做到“来力不受”,在此同时,还要做到“去力无阻”。这也就是内家拳为什么能够做到“硬打硬进、没遮拦”的道理所在。倘若敌我双方力一接触便产生顶力而受制于对手的话,那么就只能是靠运动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攻击或化解了。所以说那“是二而不是一”。
          那么,什么是“来力不受和去力无阻”呢?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具备了这层功夫的习练者,在技击当中“一定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抢占对手的重心”。记住,在进攻当中双手一定要护住自己的头胸部,防止对手突然袭击。如果对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头胸部发起攻击的话。我双手一定要打顾合一。在顾的同时直取对方的中线,这叫做“逼迫式”打法。给对手造成一种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觉,逼迫对手出力还击。只要对手使出半数的力量,那么他的重心就会暴露无疑,身体也就会自动叫整,而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在对手与我的肢体任何部位发生碰撞的同时,对手发出的力量会经我的肢体收于“脊背”,经“腰部”下到“尾闾”。由“尾闾的自动运动”而使其来力化为乌有。在此同时,我的力量却从“脚底”经“脊背”而达于“双臂”,发于指尖,直捣对手的重心。以此来破坏对手的身体平衡,产生“拔根”的现象。当然,这里还包括“神气”的运动,也就是“神气要比对方足”。否则,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所以,王芗斋先生说“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而,无论是形体的贯通还是神气的薄厚,习练者必须在平日的练习中,于身心都不用力的状态下长此以往的刻苦锻炼才能有所收获。否则,未亦有得。八卦,太极,包括其它内家拳也都是如此。
         八卦拳既然以八卦命名,那么学者就必须先要对八卦进行了解。在远古时代,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统一分成八类。分别用八个不同的符号代表,它们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层层分化而成”的。“由简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万物”。古人把这种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称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说,八卦是取相于万物。因此说它是“远取诸物”,而对于“近取诸身”的道理则在于,人体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体四肢各部位并合之数正好与六十四卦之数相合。由此说来。天地万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于内”。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于拳术,无论有多少形多少式,习练者只要把握好宇宙万物之总纲。从后天转化成先天,从有为而至无为。那么天地万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为我所用。至于拳术之精微,虽有无穷之变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
         太极拳由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从形式上虽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则在于“舍己从人”之道。拳论曰: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要想能从人,习练者必须先练得“周身一家”。动作时全体俱要相随,稍有不相随处,身体便会散乱。所以习练者于平日练习拳架,一动便要问自己周身内外是否能处处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练得全体一致,此时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劲之大小,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彼劲稍一出尖,我不用动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稳自会跌出。此时,我也可乘机而入,借彼之力,发力将彼跌出。但要想练得周身一家,无有不合之处。就必须合着理法去锻炼。使自身由后天转变为先天,将自己融入于虚无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极拳之妙。
        老师的话 :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与其它国粹一样。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我们心领神会的大学问。 在教学上,需要学生与老师心心相应。当老师的要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细心观察,做学生的对老师的要求要耐下心来反复体会。像这样多少年下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几个好学生。所以在过去,师徒之间亲如父子那是没错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干什么都要求效率。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技艺。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里面,像武术,国画,书法,京戏这些国粹,没有一样是不吃功夫的。这就造成了这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困难。因为它们是决不可能象其它学科那样多少人聚在一起上大课,按着编排好的教程按部就班去学就行的。做为学生,就更不要指望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速成。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入门的那天起,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内家功夫已经是奄奄一息。因为现在市面上这些所谓练内家拳的早已是面目全非。若再没人极力挽救的话,我们的子孙们,以后就只能是在武侠小说和影片里把内家功夫当神话瞧了。
         我们家世代相传的这门武功向来是不传外姓的。到了我这一代,若在技艺上和祖辈们相比,已是九牛之一毛。如果再按照祖宗的规矩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与其让它自生自灭,还不如把它留给真正喜欢它,热爱它的人们。虽然这样做违背了先辈的遗训,但我个人认为,传统武术这支奇艳不应该为个人所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属全人类所有。如果此举真的能让它重放异彩的话。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应感到欣慰才是。
        几年前我遇到几个北京的小友,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我见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就把本门功夫和多年来我个人的练功经验传一一传授给了他们。在此,我要告诫各位,中国正宗的传统武学,在去病健身,延年益寿这方面的功效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只是现在的人人心都太浮躁,耐不住寂寞。其实只要功夫做对了,哪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都会让你受益无穷。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来。只可惜现在的练家子大多都没上道。所以收效甚微。希望大家能认真的阅读文章的一二三部分,这些都是我口述学生们整理的。这次在网上发表的只是梗概,要想进一步了解还需大家能静下心来聚在一起体会交流。我的这几个学生在内家功夫的修炼上已初见成效,相信给大家充当个指路牌,帮助大家认清什么才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在健身,技击等等一些问题上做个入门的见证是没有问题的。年轻人有热情,有闯劲。至于能否象我预想的那样,在几年之内通过交流让一批有识之士走上内家功夫的正途,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最后,希望广大武术爱好者都能尽己所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中华武术才会有新的希望!
2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名份极严,著称于世。以杨氏太极拳解放前的规矩而言,要想成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的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帖,举行拜师仪式,向师父、师伯、师叔行过三拜九叩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室弟子。不是入室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