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简单说说武术器械兵器对抗的过去现状和将来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360次阅读 8次回复
阅读排行



一,我们是谁,----什么是武术?
二,我们从哪里来?哪国的武术?
三,我们将到哪里去?准备以后怎么发展?
历史的事情,交代给历史。民国武术家也好,锦标武术家也好,孙禄堂也好,董海川也好,海灯法师也好。有人也许现在还孜孜不倦的黑他们。但是作为前辈,作为当时历史上的武术家,以及武术先辈们来说。他们已经做到了一个当时年代合格的武术大师。
所以古人怎么做,古人好不好,古人的武术能不能打?
我们的存在,就已经是很明确的一个答案了。能活过近五六千年的冷兵器时代。这个比任何赛事都能证明中国武术的实用性。所以,传统武术能不能打,厉害不厉害。这个已经不需要讨论了。
所需要讨论的,还是现实。
一,我们是否继承好了能打的传统武术?
二,怎样让能打的传统武术适应现代法制社会?
三,怎样推广能打的传统武术?


我这里两张图片,其中一张是黄埔军校时期的劈刺学习课程的照片。
劈刺,剑道正式成立运动之前的名字。民国时期不少武术家,尤其器械武术家都有不少擅长这个项目。
什么?东洋鬼子的东西,不值的学习,布拉布拉抗战历史。
然而,事实是,民国时期不少武艺都有学习相关的东西。
比如最简单的,袋竹刀。短兵,剑道。彼此之间关系。上个图大家就能一目了然。




其实谈不上谁抄袭谁,因为短兵里面有剑道技法也有传统武术技法更有用击剑技法的。
但是护具彼此的关系,却确实是一目了然。
而我们谈论武术。
基本印象就是一个穿着武术服的青年男女,在一个空地上,沉浸在自我世界里挥舞着武术刀剑打着一个单人套路。


图片里的武术运动员可以说基本功底扎实,但是她是否懂得拿武器对抗呢?我们不知道。
因为武术表演用剑可能只有500克,并且是非常便宜的定州产武术刀剑。可以说,演武套路,公园健身,基本是能满足练习要求了。但是对抗来说,威力过大,毕竟还是金属刀剑,但是同时耐用性也太差。
我的第一套短兵就崩坏在套路武术练习者手里。为什么?不就是一个大力的劈地一剑么?
然后我的九日山短兵就断了。当然,剑就是对抗用来操的。但是不是打在对手身上,而是没有交手前就一下劈地上坏了。那还谈什么对抗?
当然,套路武术爱好者的嗅事其实还很多。我有个朋友是练习套路武术的。
当初我就是龙泉刀剑比较早的玩家。当时他知道我喜欢这个,就要求我帮他搞一把清龙泉剑。然后他好有空练习下招式。
结果某次我给他一个电话,他说他在医院里看外伤。
原来就是一个舞花动作把他坑了。他描述,当时他只是拿错了剑,把金属真剑当成武术表演剑,拿起来就是一个剑花飞舞。感觉挺好。但是突然脚下一软。膝盖这里被剑锋割开一道口子,露出森森白骨。
然后马上送医院。
之后这事,我非但没同情他,反而嘲笑了他很久。哈哈,自己拿剑砍自己的家伙。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了?
剑道场规定,平时不允许刀尖杵地站立。因为刀尖非常锋利,所以一个把自己当成武士的人要爱护自己的刀尖。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武器,避免自己的武器失去杀伤力。
某击剑馆规定,平时摆放击剑用剑要剑尖向上靠墙,护手剑柄靠地面摆放。因为击剑用剑的剑尖轻,护手重,所以这样摆放不会剑倒落在地。
某次我们一起对抗练习,我把剑靠树放着就一边休息去了。是很那啥的剑柄向上,剑尖杵地的放着。然后一哥们仰面躺着在边上午睡。剑滑倒,欧剑的护手好像一把凿子一样砸在他眼球上。好在他本能动作反应晃了下。所以没有爆眼珠,而是眼皮上面有一个伤口。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器械已经失去真剑的感觉太远了。
我们也很少有一把自己的真剑。同时,我们又没有对手作为对抗练习。
武术剑术又是给人套路动作演武的印象。甚少有着佩戴全护具,互相对抗的训练场景出现。
也许有,但是我孤陋寡闻,没见过。
也许有人佩戴着剑道护具互相对抗,但是那也只是少数。
更多的是,我看见穿着飘逸潇洒的武术服的运动员,沉浸在自我的舞蹈世界里做着完全艺术化的剑术动作。
嗯,这个就是武术。不,这个是剑舞,是剑器舞,是舞术,不是武术。


现代对抗武术的一个表现形式。



目前,中国武术,器械对抗就是楼上视频的一个表现形式。
名字叫短兵,可刀,可剑,可锏,可鞭。
但是是否表现有所局限呢?
因为一根短短的棍子,不能表现出各种对抗武器的用法。
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些武器的流传失传。
那么,这里再公开一部分别的武器的对抗视频。


这是一个四川小伙子在澳洲学习军刀(马刀)。随后进入到当地冷兵器高阶赛事的一个视频,面罩上白色的就是那位四川小伙子。
当然,技法武器,是正宗的欧式刀剑。但是他很快发现了他在白人圈子里,武器技法的独特的地方。
这个四川小伙没有学习过任何武术。但是却几乎本能的掌握了砍腿撩腋之类白人圈子里少见的阴险招式。





国内自制的棉甲,尼龙刀剑,和肩甲,配合击剑面罩使用,作为硬质短兵对抗武器。













这是一个国内剑术对抗爱好者的标准全套装备展示。
基本分析。
一,防暴服。
二,重剑击剑面罩。
三,仿hema棉甲。
四,仿hema脑垫
五,摩托车护具。
六,对抗用尼龙武器。



尼龙武器近照和对抗练习团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这个是国术与民武的区别,国术半斤重都可以叫刀,民武至少一斤半的才叫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黄埔军校那跟劍道不是一回事........


黃埔軍校那是步槍上刺刀............
看清楚照片裡他們拿的那只.......有槍托的..........
只是拿劍道護甲用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淡雅儒风

2016-3-30 09:48:34

这个好,不过国内总的来说还是发展得不广泛,有很多客观原因,不过如果全民经济能发展好点,人们更富裕,自由支配时间更多,再加上好的推广话,相信会玩的人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其实吧传统武术能打是可以肯定的,而现代散打及西方拳击等的训练模式与手段造就人的有效性也完全不夸张,其体系相对而言更开放,规则性对抗发展得更好。所以在这个网络时代,才会有各种置疑与对立,而实际多出自什么都不行的人口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雅蠛蝶

2016-3-30 09:48:55

而实际上真正的现代专业选手很少会有人去谈传武能不能打,很多人退役后也练传武,而传武许多能打的根本不排斥拳击之类,也会作以研究。一切只因网络时代,说话的人太多而已,这其中真正练,有条件练好打的又能有多少
而规则性竟技对抗运动普及推广及发展水平与全民经济水平和精英阶层引导的氛围息息相关,看美日俄就知道了,元首赤膊上阵,明星富豪到场助威,慢慢发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淡雅儒风

2016-3-30 09:49:05

看来我的运气还不错,大概十年前我就见识过传统武术的兵器对抗,小半年的周末集训都要练习。贴身飞发过一个视频贴,我自己都找不着了,老师在讲解棍术,讲完了大伙就“捉对厮杀”去了,这段没录。白蜡杆真打,无护具,原则上是点到为止,受不受伤看对方人品,我的鼻梁骨差点被捅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畚笞

2016-3-30 09:49:16

一击必杀
回复

举报

精彩评论8














这是一个国内剑术对抗爱好者的标准全套装备展示。
基本分析。
一,防暴服。
二,重剑击剑面罩。
三,仿hema棉甲。
四,仿hema脑垫
五,摩托车护具。
六,对抗用尼龙武器。



尼龙武器近照和对抗练习团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这个是国术与民武的区别,国术半斤重都可以叫刀,民武至少一斤半的才叫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黄埔军校那跟劍道不是一回事........


黃埔軍校那是步槍上刺刀............
看清楚照片裡他們拿的那只.......有槍托的..........
只是拿劍道護甲用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淡雅儒风

2016-3-30 09:48:34

这个好,不过国内总的来说还是发展得不广泛,有很多客观原因,不过如果全民经济能发展好点,人们更富裕,自由支配时间更多,再加上好的推广话,相信会玩的人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其实吧传统武术能打是可以肯定的,而现代散打及西方拳击等的训练模式与手段造就人的有效性也完全不夸张,其体系相对而言更开放,规则性对抗发展得更好。所以在这个网络时代,才会有各种置疑与对立,而实际多出自什么都不行的人口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雅蠛蝶

2016-3-30 09:48:55

而实际上真正的现代专业选手很少会有人去谈传武能不能打,很多人退役后也练传武,而传武许多能打的根本不排斥拳击之类,也会作以研究。一切只因网络时代,说话的人太多而已,这其中真正练,有条件练好打的又能有多少
而规则性竟技对抗运动普及推广及发展水平与全民经济水平和精英阶层引导的氛围息息相关,看美日俄就知道了,元首赤膊上阵,明星富豪到场助威,慢慢发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淡雅儒风

2016-3-30 09:49:05

看来我的运气还不错,大概十年前我就见识过传统武术的兵器对抗,小半年的周末集训都要练习。贴身飞发过一个视频贴,我自己都找不着了,老师在讲解棍术,讲完了大伙就“捉对厮杀”去了,这段没录。白蜡杆真打,无护具,原则上是点到为止,受不受伤看对方人品,我的鼻梁骨差点被捅歪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畚笞

2016-3-30 09:49:16

一击必杀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