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由来不使真作假——形意拳之真实内炼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7646次阅读 0次回复
阅读排行
形意拳是内家拳,从哪里体现呢?是里面的一气之循环。一开始练都是架子,但只要你练得对,慢慢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体会到这一点,也就意味着内劲渐生了。接下来的,就是不断重复地下功夫练,而且把它化到生活中,行走坐卧皆是道。到了这个程度,你能感受到天地万物同根同理,练拳即做人,做人即练拳。

中华武术,但凡名门正派,骨子里无非“中正”二字。思想的内核是这个,架子的形式也是这个,内在的修炼还是这个。身心同练,带来色身转变,人不中正都难。所以我说,凡是练出来的都是道德模范,不是的就还在路上。找到了这个中正,即能登堂入室,拳学一路再无重大难题,形而上解脱之路也基本明了。

中华传统武术,是个精微而系统的修炼过程。在冷兵器时代,无疑是生死较量的尖端产物。而民国,是最后的昙花一现。49年以后,国家崇尚套路,如唐太宗之诱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一时解除全民武装。且民国时知名之武术师傅,多有民国政府任用联系,就难免历次运动中受尽折磨。如此几十年后,传统武术几近失传。

我练八极拳时,知文革中老师傅死之惨状;练形意拳时,知存周先生言将孙氏武学带入棺材。如今之武术流传者,当年之风水尾耳,诚不堪与前辈先师相类比。民国时内外开放,只闻有国外拳王被教训,而无一外姓敢欺侮中华武林者。只因民国之武林,凶悍冠绝世界。如有不信,但请搜索民国历次全国擂台赛之资料。

武术之发展,历经数千年,与道家性命双修之术相合,色身之转换即武术之脱胎换骨,因此中华武术无量级差别,只有小个打大个之传奇。八极拳一代宗师李书文,身高不及一米六。孙公禄堂,不足一米七。其子孙存周,技击冠绝当代,也仅一米七二。无他,传统武术之内练也。而今,大多只有外而无内也。

传统武术,不练到筋膜腾起,筋粗膜厚的进步,就仍然是肌肉功夫,而非内劲之整体实力。即个人认为之整体发力,也不过是肌肉局部发力之改善耳。所以,不得武术之真谛,不得筋骨膜之发育,总脱不得寻常体积、质量之对比。实力对等,进不能进,打不得打,只好在拳击散打中寻另辟蹊径,寻找快用之解决方法。

武术之训练筋膜,几乎全在站桩。少林之地盆,形意之三体,皆筋膜发育之必经之路。吾自出生即先天不足,衰弱不堪,自幼受尽欺凌,15岁起发奋练功,以少林作入门功夫,四平马步站过三十分钟,脱胎换骨之功效尽显。非只转弱为强,体力超众,还有周身灵动,一动俱动之妙。形意之三体,道理效果亦然也。

武术之技击,有三层境界。第一层,稍得功夫,技击全在方法手段,如今之散打搏击之量级如此。第二层,功力上身,技击全在功夫欺人,功夫大不讲理,超越量级,小个打大个的,顶尖人物即李书文。第三层,超脱于有形有相,全凭一心灵动使然,可望而不可及,孙公禄堂也!传统武术非不济也,今之功不如昔也。

存周先生年轻时曾问孙公禄堂,武术有诀窍乎?禄堂公云:“我以为你懂武术了,原来还是不懂!”明其理知其性后,唯有苦练耳。自此后存周先生每日练功十几个小时而不辍,三年后即打遍江南无敌手。但到一地,必寻武林知名人士探问:当今中华技击谁为第一?若言孙公禄堂则罢,若言他人必上门挑战打服为止。

孙公有徒齐公博者,天性鲁笨,数年习武一无所得,遂寻孙公禄堂,求学一技而足矣。禄堂公只授其三体式,三年每日苦练四个时辰直到功成,一条腿站住两个小时不换。齐公博一米六几小个,动手就把人打出几丈开外,技击一时冠绝河北。因此,武术有了明白师傅传授,背地里用功才是正经。不吃巨苦无以成就。

形意拳之内练,是一气之循环;形意拳之技击,乃一气之伸缩。明伸缩者是真练明白了,不明者还是肌肉功夫。何为伸缩?比如子弹发射瞬间之挤压空气,比如拉弓射箭之紧拽弓弦,比如弹簧压缩之瞬间发放。人体之伸缩在内不在外,在筋不在肉。所谓筋长力大者,此之谓也。

三体式的训练,除了六合九要,还须做到心平气静,否则气息杂乱,非但起不到效果,还有气血上涌之弊病。初站三体式决不可熬,而是要保持气息平稳的基础上多站、勤站,有时间就站一站。虽然腿上痛苦万分,但休息片刻还想再站而乐此不疲,直到两腿发木为止。此即内中精炁发动之象。站一次便有一次的进步。

形意拳尊达摩为祖师,想来是有道理的。如果当年达摩留下了易筋经和洗髓经,那也只能是古印度的瑜伽功夫。当今社会流行之瑜伽,皮毛尚存精髓已失,但还是能看到一些过去的模样。形意拳所贯彻者,是易筋洗髓之理,而非形式。所谓筋长一寸,非努力抻拔所能致,而是关节一一打开,筋脉伸张状态下的滋养。

不明一气往复和伸缩之理,练习五行拳等等确实毫无用处,非但练不出真实功夫,还有可能损伤五脏六腑。必须在桩上得了真实东西,然后再慢慢过渡到动态的行拳。虽然动静不同,但其理一也。桩,静中之动。拳,动中之静。所以有李仲轩老说,桩在拳中,拳在桩里。非明白人、过来人不知也。是可叹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