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阅读排行
管理员
2014-12-20 20:13:50
孙闻青先生自幼师从王芗斋习拳,生前致力发扬光大我国武术,也曾写有不少心得体会,现找到一本笔记,抄录于下,供爱好者借鉴。如有不妥,请商榷。

    “体育家他若能给人找到一个运动的真理,使劳动的人劳力不衰,失去劳力的人恢复其劳力,这和直接生产财富一样有价值。”



   一 意拳的来源和特点

    意拳的创始人是王芗斋先生。先生幼年拜郭云深老先生习形意拳,得到郭老先生的真传。后又游历国内各地,遍访名家,悉心研究,吸取各家之长,继承前辈的宝贵经验,更推陈出新,提炼出来一套新的练习拳术的方法,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意拳”。数十年来,王先生在实践中,对意拳的理论和内容又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意拳的名称大约始于1920年前后,至1940年曾改名为“大成拳”。近十年来,先生常说“学术本无止境,哪有大成之说”。故在教学时就以“站桩功”为名,而不闻大成拳了。今先生已逝世,遂体承先生遗意,仍沿用前名“意拳”。

    王先生曾用“拳拳服膺之谓拳”来解释意拳的含义。意思是说,发自内心的诚挚之意就叫做意拳。其来源是“心意把”,即心意拳(即形意拳的前名)。“心意把”的意思就是把握住心意。用极其浅显而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举一动,甚至极其细微的“动”,都要有意又有精神,不可无的放矢。也就是王先生所说的,在于心意的领导,神经的指挥。这里所说的心意领导,就是用意念活动,诱导支配行动。神经的领导就是肢体动作对思想意识的反应,而意念精神又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达到练习拳术的最高境界。这都要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去体会认识了。

    意拳的练习方法,重在站桩,不讲求套路拓法局部力。无论动静都用意来领导,使意气 力合一,以发挥拳术的争力作用。

    意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而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养生的目的在于祛病健身,增强体力,精神充沛而达到动作灵敏的目的,这也是学拳的基本条件;技击的目的虽在于自卫应敌,要讲求实效和取得实效的方法,但也不能违背生理卫生的方法和动作,专凴勇力硬拼蛮干,或求一时长力和某一局部筋肉突起。学习意拳首先要注意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动作合理,做到舒适得力。所以在桩法中有三个原则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这几个要求无论是在养生或技击锻炼中都是一样的。

    学习意拳要注重意感与精神。无论行 站坐卧用功锻炼时都要端正身体,意念空洞,精神放大,凝神定意,思想集中,呼吸自然。这样锻炼则精神意志,筋骨气血就不练自练,不养自养。动作时不要在于追求姿势是否美观,难度大小;而在于注意筋骨气力松紧是否适当,精神的  放怎样,心意的智慧如何,以及呼吸所发的弹力能否匀整。总之,精神意思要实足,动作要顺乎自然,合于需要,使身心合一。身心合一的动作才是合理的动作,才能发挥人的本能作用。这就是拳术中所说的本能运动。

    本能运动是用意(用脑及神经感觉)来默查全身松紧度是否适当。这种由意思来支配动作的练习,是出于自然合于要求的,不勉强不造作,有益而无害。平时练习则从实战出发,假想强敌当前,我则斗志昂扬,一旦真正动起来则能轻松自如,无往而不得心应手。

    本能运动是经过有意运动而后进入到自主运动来完成的。由心意支配的动作做到妙处就成为自动的动作。在动作时,感觉不到有意念的支配,而举手投足却无不合意。这就是先辈所说“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意思。所以王芗斋先生说:“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的呼吸鼓荡都是相互为用而不能分开来论。所以拳术不在于外感之交乘,而在一意之应付,这就是所说的意拳。”这是意拳的真谛,实质精神,也是学习意拳的根本要点。
     孙闻青先生自幼师从王芗斋习拳,生前致力发扬光大我国武术,也曾写有不少心得体会,现找到一本笔记,抄录于下,供爱好者借鉴。如有不妥,请商榷。

    “体育家他若能给人找到一个运动的真理,使劳动的人劳力不衰,失去劳力的人恢复其劳力,这和直接生产财富一样有价值。”



   一 意拳的来源和特点

    意拳的创始人是王芗斋先生。先生幼年拜郭云深老先生习形意拳,得到郭老先生的真传。后又游历国内各地,遍访名家,悉心研究,吸取各家之长,继承前辈的宝贵经验,更推陈出新,提炼出来一套新的练习拳术的方法,创造了“内外一体”“意动一致”的“意拳”。数十年来,王先生在实践中,对意拳的理论和内容又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意拳的名称大约始于1920年前后,至1940年曾改名为“大成拳”。近十年来,先生常说“学术本无止境,哪有大成之说”。故在教学时就以“站桩功”为名,而不闻大成拳了。今先生已逝世,遂体承先生遗意,仍沿用前名“意拳”。

    王先生曾用“拳拳服膺之谓拳”来解释意拳的含义。意思是说,发自内心的诚挚之意就叫做意拳。其来源是“心意把”,即心意拳(即形意拳的前名)。“心意把”的意思就是把握住心意。用极其浅显而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举一动,甚至极其细微的“动”,都要有意又有精神,不可无的放矢。也就是王先生所说的,在于心意的领导,神经的指挥。这里所说的心意领导,就是用意念活动,诱导支配行动。神经的领导就是肢体动作对思想意识的反应,而意念精神又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达到练习拳术的最高境界。这都要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去体会认识了。

    意拳的练习方法,重在站桩,不讲求套路拓法局部力。无论动静都用意来领导,使意气 力合一,以发挥拳术的争力作用。

    意拳兼重养生与自卫两个方面,而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养生的目的在于祛病健身,增强体力,精神充沛而达到动作灵敏的目的,这也是学拳的基本条件;技击的目的虽在于自卫应敌,要讲求实效和取得实效的方法,但也不能违背生理卫生的方法和动作,专凴勇力硬拼蛮干,或求一时长力和某一局部筋肉突起。学习意拳首先要注意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动作合理,做到舒适得力。所以在桩法中有三个原则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这几个要求无论是在养生或技击锻炼中都是一样的。

    学习意拳要注重意感与精神。无论行 站坐卧用功锻炼时都要端正身体,意念空洞,精神放大,凝神定意,思想集中,呼吸自然。这样锻炼则精神意志,筋骨气血就不练自练,不养自养。动作时不要在于追求姿势是否美观,难度大小;而在于注意筋骨气力松紧是否适当,精神的  放怎样,心意的智慧如何,以及呼吸所发的弹力能否匀整。总之,精神意思要实足,动作要顺乎自然,合于需要,使身心合一。身心合一的动作才是合理的动作,才能发挥人的本能作用。这就是拳术中所说的本能运动。

    本能运动是用意(用脑及神经感觉)来默查全身松紧度是否适当。这种由意思来支配动作的练习,是出于自然合于要求的,不勉强不造作,有益而无害。平时练习则从实战出发,假想强敌当前,我则斗志昂扬,一旦真正动起来则能轻松自如,无往而不得心应手。

    本能运动是经过有意运动而后进入到自主运动来完成的。由心意支配的动作做到妙处就成为自动的动作。在动作时,感觉不到有意念的支配,而举手投足却无不合意。这就是先辈所说“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意思。所以王芗斋先生说:“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的呼吸鼓荡都是相互为用而不能分开来论。所以拳术不在于外感之交乘,而在一意之应付,这就是所说的意拳。”这是意拳的真谛,实质精神,也是学习意拳的根本要点。二意拳桩法

     人身的力量产生于气血筋骨,自然发动而由内达外。所以学习拳术也以通畅气血锻炼筋骨为基础。练习的方法就是站桩。这虽然是肌肉筋骨的锻炼,但仍要以形为体,以意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内领为主。

     桩法是锻炼全身的功夫,人身是一个整体,虽然分身 手头足等不同部位,但不能分开来论。偏重某一部分锻炼(局部锻炼有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练习日久也有一定的害处)。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力气,全身同时一致锻炼的基本方法。站时先要气静神怡,思想集中,遍体放松,把部位间架安排适当,加以意念领导。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去体会“不动之动”的微动,再由微动中去体会欲动又止,欲止又动,动无不动的动。这就是王芗斋先生常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有了这种动犹不动,动静相互为用的体会和认识,才能体会呼吸与周身的联系,身外的阻力,松紧力的作用,从而控制在平衡状态下产生出新的不平衡,经常保持意力似断而不断,力虽断而意犹连的虚灵挺拔,轻松内整,进而达到舒适得力的地步。

     这种练法是在无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灵巧,微动中求迅速,抽象中求具体,使内外合一,达到精神意志,气血筋骨,全身整体都能得到锻炼,由弱转强的目的。
养生桩



     养生桩是意拳的基本功,也可以作为一种医疗体育运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锻炼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限身体强弱,不拘地点大小,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这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经过锻炼是大脑得到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是病患和体弱者容易接受的一种锻炼方法。

     站桩的姿势可分为站坐卧 行四类。一般以站式为主。锻炼时的注意要点有三:

    (一)精神集中(意念思想集中)。锻炼时要先凝神定意,黙对天空,目光远望,排除万虑。

    (二)周身放松。也就是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及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

    (三)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沉。要求做到匀净自然。如果感觉呼吸不适时,可以口鼻同时呼吸,缓缓出长气,至呼吸舒适为止。如一时还做不到上述境地,可用意念诱导(即意拳所谓的意念活动)。假设身体仰卧在水中,头面露于水外,身体随水微微沉漂,自然会感到身体漂浮,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及内脏无处不轻松舒适。



      各类桩法姿势如下。


      站式一

      站的时候,先要气静神怡;而后双手下垂,自然直立,足跟倂齐,足尖外分约成四十五度,要平要稳;再将全身轻拨一下,使全身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微成八字形,两足距离与肩等宽。膝稍屈,身体略向下坐,双手下垂,十指有直插入地的意思,但是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两肘稍曲向斜上方微提以展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自然感觉有沉胀的感觉直达指尖。肩要平,腋下要涵虚,如能容球。

      头足胸腹其他各个部分锻炼时注意以下各点:

     “头”:头要正,收颏直颈,好像有绳上提,但要似顶非顶,面部微笑,表现似笑非笑之意。

     “足”:两足平放,足趾有扒地之意,足心要涵虚,膝微屈而上缩,不可吃力,吃力则不稳。

     “胸腹”:脊骨要自然竖直,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收腹。

     “齿”:牙齿上下衔接,不要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不要接触上颚。

     “口鼻”:呼吸要匀细无声,口微张,露一缝隙,不要闭气也不要过长呼吸。

     “目”:两目前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这就是神光内敛的意思。两眼也可以轻轻闭合。

     “耳”:凝神静息,好像远处极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见。这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敛神听微雨”的意思。
养生桩



     养生桩是意拳的基本功,也可以作为一种医疗体育运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锻炼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限身体强弱,不拘地点大小,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这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经过锻炼是大脑得到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是病患和体弱者容易接受的一种锻炼方法。

     站桩的姿势可分为站坐卧 行四类。一般以站式为主。锻炼时的注意要点有三:

    (一)精神集中(意念思想集中)。锻炼时要先凝神定意,黙对天空,目光远望,排除万虑。

    (二)周身放松。也就是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及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

    (三)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沉。要求做到匀净自然。如果感觉呼吸不适时,可以口鼻同时呼吸,缓缓出长气,至呼吸舒适为止。如一时还做不到上述境地,可用意念诱导(即意拳所谓的意念活动)。假设身体仰卧在水中,头面露于水外,身体随水微微沉漂,自然会感到身体漂浮,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及内脏无处不轻松舒适。



      各类桩法姿势如下。


      站式一

      站的时候,先要气静神怡;而后双手下垂,自然直立,足跟倂齐,足尖外分约成四十五度,要平要稳;再将全身轻拨一下,使全身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微成八字形,两足距离与肩等宽。膝稍屈,身体略向下坐,双手下垂,十指有直插入地的意思,但是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两肘稍曲向斜上方微提以展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自然感觉有沉胀的感觉直达指尖。肩要平,腋下要涵虚,如能容球。

      头足胸腹其他各个部分锻炼时注意以下各点:

     “头”:头要正,收颏直颈,好像有绳上提,但要似顶非顶,面部微笑,表现似笑非笑之意。

     “足”:两足平放,足趾有扒地之意,足心要涵虚,膝微屈而上缩,不可吃力,吃力则不稳。

     “胸腹”:脊骨要自然竖直,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收腹。

     “齿”:牙齿上下衔接,不要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不要接触上颚。

     “口鼻”:呼吸要匀细无声,口微张,露一缝隙,不要闭气也不要过长呼吸。

     “目”:两目前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这就是神光内敛的意思。两眼也可以轻轻闭合。

     “耳”:凝神静息,好像远处极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见。这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敛神听微雨”的意思。
养生桩



     养生桩是意拳的基本功,也可以作为一种医疗体育运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锻炼的人不限年龄性别,不限身体强弱,不拘地点大小,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这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的一种运动。经过锻炼是大脑得到休息,使肢体得到适当锻炼,是病患和体弱者容易接受的一种锻炼方法。

     站桩的姿势可分为站坐卧 行四类。一般以站式为主。锻炼时的注意要点有三:

    (一)精神集中(意念思想集中)。锻炼时要先凝神定意,黙对天空,目光远望,排除万虑。

    (二)周身放松。也就是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大小关节及内脏尽可能放松,但是要求“松而不懈”。

    (三)呼吸自然。呼吸不要人为的造作,气不可提也不可沉。要求做到匀净自然。如果感觉呼吸不适时,可以口鼻同时呼吸,缓缓出长气,至呼吸舒适为止。如一时还做不到上述境地,可用意念诱导(即意拳所谓的意念活动)。假设身体仰卧在水中,头面露于水外,身体随水微微沉漂,自然会感到身体漂浮,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及内脏无处不轻松舒适。



      各类桩法姿势如下。


      站式一

      站的时候,先要气静神怡;而后双手下垂,自然直立,足跟倂齐,足尖外分约成四十五度,要平要稳;再将全身轻拨一下,使全身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微成八字形,两足距离与肩等宽。膝稍屈,身体略向下坐,双手下垂,十指有直插入地的意思,但是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两肘稍曲向斜上方微提以展筋络,并有外撑里裹之意,自然感觉有沉胀的感觉直达指尖。肩要平,腋下要涵虚,如能容球。

      头足胸腹其他各个部分锻炼时注意以下各点:

     “头”:头要正,收颏直颈,好像有绳上提,但要似顶非顶,面部微笑,表现似笑非笑之意。

     “足”:两足平放,足趾有扒地之意,足心要涵虚,膝微屈而上缩,不可吃力,吃力则不稳。

     “胸腹”:脊骨要自然竖直,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收腹。

     “齿”:牙齿上下衔接,不要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不要接触上颚。

     “口鼻”:呼吸要匀细无声,口微张,露一缝隙,不要闭气也不要过长呼吸。

     “目”:两目前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好像为轻雾所遮,隐约可见。这就是神光内敛的意思。两眼也可以轻轻闭合。

     “耳”:凝神静息,好像远处极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见。这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敛神听微雨”的意思。

站式二


      两手向上抬起,高与肩平,两手距离胸部尺许,手心向内形如抱球,手指分开而微屈,肘稍下垂,腋下涵虚。其他部位与一式相同。

     在意念中两手要象真抱着一个纸球,如果抱紧了,球就要瘪了,如果抱松了,球就要游动,以致掉下,可是只凭意念想而不许用拙力抱。


      站式三

      两手向前伸,高度约在脐上一二寸,手心向下,手指分开,两手间的距离相当垮的宽度。设想两手轻轻按在水中漂浮的木板上。足跟用意上提,似离地非离地,不可真的离开地。可以假想两脚跟下踩着两只青蛙,向下压的力量大了会把青蛙压死,脚跟放松空隙大了,青蛙又会远去。意思要在于不即不离。两脚的重心,经常放在脚的前部,其他部位要求与一式同。


      站式四

      姿势与三式同。但改变假设双手搭扶在一横木上,假借搭扶之意,使身体略向下坐,同时后靠,好像坐在凳子上。其他部位要求与一式同。



      站式五

     两手举起放在眉下地方。手心向外同时稍向内收,手指微屈自然分开两手象半推半托的样子。在意念中假想平托着一个大纸球,手指又有轻轻抓着的意思。好像纸球时时被微风吹动,既不使他脱落又不许可抓瘪。两脚要有好像陷在淤泥里要拔起的意思。总之都是用意并不要用力。

求整体的不动之动  



         在站桩稍有基础以后,可以先后用下列两种方法,去求整体的不动之动。

         (1)摇法

          假设直立水中,用身体微微向左右靠去(状如不倒翁),靠时要慢要匀,好像身外都有水的阻力。初练时,可以稍微露形,有所体会以后,即可完全用意,不可露形。

         (2)旋法

          用上述方法锻炼有所体会以后可以再用这个方法练习。假设直立水中,身体自右向左旋转若干次,身体自左向右旋转若干次,做时要慢要匀。

          以上两法做时都要用意念和整体(一动无不动)去做。要在不动中求微动。设想站在水中要求摸到(即感觉到)身外有阻力。至于阻力大小须要看本身功夫的大小。做时要灵活不可执着,以做到“虚灵挺拔舒神均整”为原则。

第二款 坐式


       坐式一

       端正的坐在床上或椅凳上,大腿平伸,小腿直立与地面成直角。两脚平行分开或成八字,宽与肩相等,全脚着地。两手置于大腿根部,手心向上,手指向前方,臂半圆,腋涵虚。

       坐式二


       由上式变化,将两脚向前伸出,膝微屈,足尖回勾,脚踵抬起离地约四五寸,两手如抱球,与站式二相同。



       第三款  卧式


       仰面平卧在床上,头背可以稍微垫高成坡状,其斜度以感觉舒适为准。面部似笑非笑,两腿屈成弧形,脚尖回勾。两手抬起肘部着床,如抱球状与站式二相同。假设身下无床,好像和站式锻炼一样。



        第四款 走式

        见后面关于步法一节,故略。



        无论采取上述哪一种练法,将姿势安排适当以后就可以稳定身躯,松弛神经,统一意念。这样大脑和内脏就可以得到休息,同时全身筋肉也得到适当锻炼。至于姿势的安排,时间的长短则应随个人体质好坏和功夫深浅而定。

        初学的人,在练习站式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全身肌肉震颤的现象。这是由于神经反应所致,并不影响心脏负担,可以放心去做。但切不可有意追求,故意造作。如果震颤过于大而见于外形,可改用站式四来锻炼,自能将露形的颤动变为内在的微动。



       以上所述练法都是养生桩中最基本的桩法。虽说,养生桩是因病设式,因人而异,总之或加或减都不出此范围。

       如像病人锻炼更要慎重注意,保持体内放松,保留余地,适可而止。



      养生桩能够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要学习技击自卫,必须进一步练习技击桩法。


      下面就介绍站技击桩的基本要领。
(二)技击桩(又称浑元桩)



           站桩为什么是技击的基础


            在没有介绍练习技击桩的站法以前,先谈谈站桩为什么是技击的基础的道理。

            概括起来,练习技击必须由站浑元桩开始有下面三点理由:

           (1)人采用一定的姿势,处在静止的状态下,容易精神集中,做到凝神定意,扫除万虑,从而达到神不外驰,意念高度集中的境地。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能迅疾刚劲。

           (2)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通过意念假借的诱导,才容易摸索到似松非松,松而有力的“意中力”进而体会到牵一处而动全身的松紧相互作用的整体争力。

          (3)在静止状态下通过意念活动容易控制并改变力的方向。

           总之,在静止状态下比在运动的时候容易集中精神,调节松紧,照顾整体,发现弱点(不得力处)。

           浑元桩就是经过养生桩的练习,进一步强身健体进而求得做技击的基本条件的锻炼方法。所谓做技击的基本条件就是:

            (a) 具有永不失平衡均整浑然一体的浑元之力。

            (b)锻炼精神反应灵敏。

            (c)使精神凝重浑厚,斗志昂扬奋发。

           练习站浑元桩,同时要具备站桩的三项基本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则与养生桩相同。

           下面介绍站技击桩的一般要领和几种姿势。



           站技击桩的一般要领



          站桩时首先把精神自我放大,设想已身如参天巨人,昂首独立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并用意念联想四面八方外界事物都以本身为中心。但要形松意紧,周身关节形曲力直,不要有绝对力。骨缩筋伸,就是所谓筋有力而骨藏棱。顶上好像有绳系着,腿下好像有东西支撑,周身鼓荡,四外牵连,推梗不动,稳如泰山。双膝撑拔,有拔地欲起之意。肩要撑肘要横,撑抱互为(撑三抱七)。胸窝微收,小腹松圆。全身不许有平面,大小关节要无处不曲,曲处都要假想有力牵引。整体则要有撑裹廻还,旋拔无已,如临大敌之意,全体收敛毛发森立,自竖如戟,有一触即发之势。

浑元桩姿势


      站式一

     集中精神,凝神定意,自然直立。把全身肌肉挺拔一下,再把筋肉放松,要做到似松非松。眼睛要略看高处远望天际;眼光凝聚内敛。两手自然下垂,两足跟并齐,脚尖分开,立正姿式,然后将左脚顺着脚尖所向的方向迈出一步,距离大小见后,脚跟虚涵,右胯向后略靠臀部稍向下坐,膝部微屈,左膝略屈并稍向前顶,两手徐徐抬起,高与肩平,手心向内,两手距离约两拳远。左手方向与左脚同。前后手脚位置要在一条直线上,但手不可越过脚尖,上下臂弯屈的角度不可小于九十度。两手虎口撑圆,指尖微敛,外分内合。设想两手两臂如抱大树,用意上拔下压前推 后拉。有虽不能把将树引动但似有随我微动的意思。周身关节也都要有微屈之意,练习时还应注意下列各点:

      头:头上好像有绳提系,要似顶非顶,颈直而微拧。左脚在前则左宁,右脚在前则右拧。下颏微收,颏颈之间若能容小球。

      肩:脊骨自然竖直而肩松垂,向左右稍稍扩张,腋下若能容球。心窝微收,胸虚背圆,则肩自平,即前人所谓“肩如担担”。

      手:两手距离约十公分,五指分开,虎口撑圆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外吐,手指外张,似有丝绳束缚欲张不得之感。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左手向右,右手向左伸时都不许过鼻,保持中线(见后)。手高不许过眉,低不过脐;前伸不过足尖,回撤不可贴身。

      齿:上下齿要衔接而微错,不要用力扣合。

      舌鼻耳:和养生桩做法相同。

      腿:上腿外侧边缘,似有力微向内侧滚裹;而膝微向外张;小腿外侧边缘也似有力向内侧滚裹;脚腹则有意外张。

      步:前后足的距离,以后腿不用力,前脚就可以提起,前进回收都能随意动作为准。两足若站在一条直线上不易稳固,须向左右稍微展开,宽度以肩宽为度,步大则不灵。这种步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所以叫丁八步,又名半八步。
(二)试声

        试声是为了补助试力的不足。其目的是运用声波鼓荡腹部肌肉,猝然发出弹力。试声与发力并作,起鼓荡全体的作用。

       初试时,口微张,舌稍缩,喊“伊”字音,约七八秒钟,再突然变为喊“要”字音。喊“伊”的时候,小腹肌肉要有微收的感觉;喊“要”字时,要感觉到突然有气直冲小腹。上腹也随着鼓荡。

       初喊时,两音可离七八秒钟,以后可以逐渐做到无声,也就是口内有喊声的感觉而没有声音发出。腹部感觉仍与有声时无异。注意试声时口内之气不可喷出,要求声由内转。

       试声之意,虽不再恫吓敌人,但在声力逬发的时候,也起到猝然间使敌人惊惧的效果。

(三)发力


       在讲发力之前,先讲一讲蓄力。

       蓄力,就是积蓄力量,准备发出。基本练法就包含在站桩内,即精神集中,神不外驰,力向内收。全身不可有平面,大小关节无处不曲。移步动作时,也要随时注意上述各点,不要有空白点和不足之处。心意照顾周到,全身力量才能统一,气力一致,才趋于圆整。这就是所谓“动静处中能守能用”。

      发力在拳术(包括器械)中是主要功夫之一,其他运动亦然。发力须在动作极小,时间极短之间能突然发出迅疾刚劲之力。好像火药爆炸,所以又称之为“爆炸力”。

      发力时,身体动作由意念支配。意之所向,神即随往。筋骨随着运动而发力,顺乎自然而达于体外。

      力没有发出时,由意念把力回争(即争力),欲向前发,则力先向后争,欲向后发,则力先向前争,欲上则先下,欲下则先上,欲左则先右,欲右则先左,利用一争的弹力,突然发出。

      平时肩胯以及全身各个关节都要起锋棱。起锋棱的意思,不是指外形的屈伸,而是全身关节骨缩筋伸,好像处处有力出锋,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应,互相应和,一触即发,一发即止。




       定位发力法一

      准备姿式与浑元桩站式一相同,唯两手位置改放在相当于两膝部位,手虚握拳(用之成力),拳孔向上,手心向里,发力时假设敌人经我前手下方用力击来,这时手与前臂都向下拧转前伸,把手伸到足尖位置时,手心也拧到完全向地面,假设已接触对方胸部,自己想击的地方。设想身如巨锤,前手至肘处是两颗铁钉,上臂像两个弹簧,身体稍向后争,利用弹簧前引力,猛向两肘冲去。这时两拳突张,十指除两拇指外都向前上方指去。意思要远,好像要把双手插到敌人背后一样,即所谓“力透敌背” 的意思。可是,力要一发即止,犹如用手去触一块灼热的红铁一样,一触即离。但不是外形这样动作而是指内力如此。做时还要精神统一,毛发如戟,以便发出一切能用的力。



       发力时还要注意下列各点:

       头:前额向前撞,顶心斜向前上顶,牙齿相错,好像咬着一块厚铁片,舌根后收。

       胸腹:肩撑肘横,心窝微收,用短促的试声,在刹那间气贯小腹(试声时有声无声都可以)。

       下肢:膝微张,后胯稍向后坐,后足下登。前足在脚跟微虚状态下,意思要直踩入地,而后立即提起。总之做到好处,要内力如此,不在外形。

       前后臂所屈成的角度应大于直角,双臂未发力前角度要小于45度,发力时要大于50度角。

定位发力法二



       准备式与前一法相同,假设敌人经前手上方向我头部击来,身体(以头部为主宰)稍向后下方靠去,与前手相争,同时前后两手及两前臂拧转,方法与一相同,假设我前手已将触及对方下颌部或头部,突然发力。手指须向斜上方指去,其他各点都与一法相同。


         以上两种发力法都是向正前方。



        定位发力法三(向左右侧方)

        准备姿式与前一法相同。设想敌人经前(左)臂上方或下方,向我头或腹部击来,身体(以头为主宰)稍向右侧(相当于肘部前后,即我侧方)向后靠去,与前手争,前右后也相争,拧转法与一式相同。发力时前手拧转,前指对方头部(约成六十度角),后手前伸经前手下方相距约十公分,与前手位置相当,指向敌方胸部。



        定位发力法四(向后方,又名小争力)

       准备式与一法相同,设想敌人由下方紧托腕或臂或由上方猛握腕或臂。这时双腕微拧,双手猛握拳(不可握定),力向回争,欲将假设弹簧突然拉断,随之恢复原状,神情好像突然受惊。其他做法与一法相同。



       定位发力法五(向侧后方右)

       准备式与前同。设想敌人向右肩骨处推来,双手拧转稍向前伸,右手拧转稍向后拉,两手与前方争。同时两手也互争。力集中右肩,向后方摧去,头须向右侧后方拧转,眼向后看去,其它做法与一法相同。

行走发力法



       行走发力法一(前进或左右移动)

       姿势与定位发力法相同,肩架,步法用三角步(见后),前足一着地时力即发出,其它各点与定位发力法相同。



       行走发力法二(退步)

      姿势步法与上式相同,唯要求向后撤步时向前发力。当前步后撤至适当位置(两脚距离与浑元桩一步法同),脚一着地力即发出,如定位发力法一。不同点在于前步后撤形势就变成前步成后步,后手复前手。例如左步后撤时左手左肩左胯趁后移之势向后争,右手不动时左步踏地时猛向前撞去。



        腿脚发力法


       姿势步法都与行走发力法相同,设想和敌人将要接触时,肩架不变,后腿突然提起,脚尖向前方伸出,同时头向上顶。假想已触及敌身时(高不过对方膝部)头与脚腕突争。踏地的脚用力蹬地前送,把力直摧到足尖。

       膝部发力也这样做,不过小腿不前伸,设想膝部接触敌人,力点集中膝部。其他做法相同。



        肩肘发力法

        姿势步法与上同。


        设想敌人突然接身过近,其它发力法已不适用,前手向回收,头部向上顶,颈部微拧,与前方略争,后足踏地,身体的力突然向肩部冲去。肘部发力相同,力集中肘部发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