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你所不知道的唐伯虎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451次阅读 1次回复
堂堂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在堂堂“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中的第一张配图,竟然写的是“唐解元像”。

倘若伯虎地下有知,他估计会轻蔑地笑笑:解元,什么玩意儿。

所以,我们要讲的真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

传说,唐伯虎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因而名为唐寅。不过呢,由唐伯虎的墓志铭(祝枝山拟稿,由身兼著名书法家与唐伯虎女婿身份于一体的王宠书写~)我们可知,他出生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二月初四,根据我的细(百)致(度)推(一)算(下),是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所以,应该是寅年卯月丑日。鉴于他有一个属猴的弟弟而且叫唐申,所以我猜唐伯虎的名字“寅”应该确实是和年份有关的,不过没有精细到传说中的月日时罢了~

唐伯虎从小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15岁的时候以第一名的成绩补苏州府府学附生,放现在应该就是某大附中的最高分考生了。3年后,也就是自己18岁的时候,唐伯虎与一位名叫徐廷瑞的秀才——的女儿结婚,这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徐氏。

此时的唐伯虎可谓是已经体验过洞房花烛夜然后马上就能体验金榜题名时的准人赢了。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上帝想夺去什么,必然要先赐给你。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唐伯虎24岁,结婚6年。从这年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父亲去世。


母亲去世。


妻子去世。


儿子去世。


妹妹去世。


这样的命运,真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朱元璋15岁的时候,由于瘟疫加荒年,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二嫂先后去世。为了安葬死去的亲人,他和二哥苦苦哀求招父母做佃户的地主刘德給块地,然而遭到拒绝,最后在好心的同乡刘继祖的帮忙下才找到一方小小的安身之地。估计朱元璋想起当时拿块破席子裹着下葬父母亲的骨骸的场景,再看看他当皇帝后在老家凤阳修的祖陵,真是会心酸得不知从哪里哭起。

15岁的朱元璋失怙失恃,24岁的唐伯虎不仅父母没了,爱妻没了,妹妹没了,连下一代的儿子都夭折了。曾经那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曾经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曾经那严厉的父亲,那慈祥的母亲,那贤惠的妻子,那正牙牙学语的儿子,那乖巧的妹妹。

都永远地走了。

什么九个老婆,什么家财万贯,什么春风得意。

都是瞎扯。

由三代同堂变成孑然一身的唐伯虎很是消沉,这时好友祝枝山站了出来,规劝他沉下心来读书,学而优则仕,走上科举的道路。

伯虎不哭,站起来撸
唐伯虎答应了,于是在潜心准备了3年后,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参加了录科考试(为了取得参加乡试资格而参加的考试),然而……在考试期间唐伯虎严重违反了考试纪律。

唐伯虎这个违反纪律并不是夹带,小抄,买通考官这样的作弊,而是…违反了大明封建主义道德——科举考试期间嫖宿浪荡……当时的考官,提学御史方志很是鄙视管不住体内“自由基”的唐伯虎,看来我们的大才子是要“解名尽处是孙山,伯虎更在孙山外”了,不过,贱人自有天收,哦不,吉人自有天相,时任苏州知府的曹凤爱惜人才,为唐伯虎求情,方志这才将伯虎录于榜末。


在幸运解锁第一关后,唐伯虎参加了第二年(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的应天府乡试,所谓知耻而后勇,在乡试中伯虎同学一怒夺魁,成为了当年的解元,登上了人生的新高峰(很不幸,同时也是科举路上的最高峰……)

然而伯虎对此显然是一无所知的。

或许他认为自己能像高适一样: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或许他认为自己能像杜甫一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或许他认为自己能像卢纶一样: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伯虎不知道命运给他安排了一个怎样的归宿,不过目前为止他估计认为上天是垂青于他的,因为给他送来了一个壕。


这个壕就是江阴举人徐经。他家藏书颇丰,甚至筑有私人藏书楼,而且名字简单粗暴——万卷楼。关于这楼他的朋友钱福写道“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泄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躔(chán,星体运行的轨迹,《三字经》中有“曰黄道,日所躔”),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视也。”尽管必然有一定的拍马屁成分,但敢提起西晋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想必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要是流传至今,兴许可与宁波天一阁一战。

徐经一直很欣赏唐伯虎的才华,于是与之相约一起入京参加会试。我觉得这应该是带有一定政治投机意味在里面的,毕竟伯虎是有可能一炮打响的男人。对这样的潜力股自然要舍得投资,于是一路上吃喝玩乐全都是徐经掏腰包……

到了京城,才子+土豪的组合自然是倍受欢迎的,据称“公卿造请者阗咽于巷…都人瞩目者已众矣”。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吃胖了会被宰,


而人出名了会出事,准确来说,是会被黑。

据说,由于当年的考题出得极其冷僻,众多考生表示无法理解难以忍受,而唐伯虎和徐经走出考场后,差点就高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了,众人联想一下他们考试前后的高调举动。

你丫老是爱往达官贵人那儿跑是吧,拉关系呢这是。

你丫大家都不会,就你俩会是吧,这么胸有成竹呢。

你丫还敢高喊“今科会元必定是我”是吧…………............

那不黑你还能黑谁呢…………

一天不黑你我浑身难受
于是路边社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随后路边社特约举报员户部给事中华昶(据说这位就是星爷电影中华太师的原型……)在还没发榜的情况下…上书称主考官程敏政事先泄题给了唐伯虎和徐经。

问题很严重,皇上很重视。

于是弘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很认真地下令大学士李东阳复阅一遍考卷,然后发现,程敏政选出来的两个会元候选人中既没有唐伯虎,也没有徐经…

所以,搞来搞去,重金购题这一说基本就被毙了,华昶这脸打得piapia作响。不过呢,既然事情闹起来了,总得给个结果啊。最后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伯虎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以赠在乡试中钦点他为解元的考官梁储(梁储判完卷后,将唐伯虎的文章给了程敏政看,得到了程敏政的高度评价)为缘由,削除唐、徐二人的仕籍,将程敏政罢官,更搞笑的是,举报失实的华昶也被降职处理……


说句实话,我觉得徐经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购买考题的贿金,因为程敏政没有理由要卖给他,毕竟程敏政的岳父是曾经拒绝过“三杨”之首杨士奇的面基请求,然后跟着明英宗朱祁镇去打仗还能从土木堡活着跑回来,最后在于谦死后能干倒南宫复辟三人组,为于少保恢复清誉的李贤。有这么牛逼的老泰山,他没有必要为一个一非沾亲带故,二不富甲天下,三没政治能量的考生去冒这个险。而至于唐伯虎的事,简直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了,一金币,就算是纯粹的利益输送,他也不会傻到送这么点,程敏政也不至于穷到连这点钱都要…

不论如何,这场怎么看怎么扯淡的科场“舞弊案”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它成为了唐、徐、程三人命运的转折点。

在介绍唐伯虎接下来的故事之前,交代下另外两人的结局吧。程敏政作为官二代,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回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徐经作为富二代,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咋地,在几次重入政坛的努力失败后,下令以后他们徐家人都不走科举功名这条路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想想觉得,对于中华文化史来说,这种结局或许还是挺值得的。

送别了两位难兄难弟,伯虎的人生已然成为了会呼吸的痛,然而生活还在继续。接下来的几年中,唐伯虎发现自己大概好像似乎确实是与仕途绝缘了,所以索性做起了宅男。关于这段时期内他生平事迹的资料比较琐碎。唯一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抛弃了他……可以说基本符合“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的人类交往规律……

这个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好去处。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唐寅筑桃花庵别业。

桃花庵啊,桃花庵。


一直很喜欢几位朋友的微信签名: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我想,体验过高中解元和一夜成囚这种经历的唐伯虎很是能理解这句话吧。从前他以为自己的心中住着高适,住着杜甫,住着卢纶。后来他才发现,从他内心最深处喷薄而出的不是如同“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这般对功名的渴望,也不是如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这般崇高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如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般戎马倥偬的生涯。

桃花庵,是他世俗之梦醒来的地方,也是他醉于精神世界不愿再出世的地方: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其实看到这首著名的《桃花庵歌》的时候,心里有些心疼。有句话叫“哀莫大于心死”,尽管我知道唐伯虎这个时候心还没全死,但是旁人真能认出这个纵酒悲歌“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的潦倒酒徒+愤怒壮年真的是几年前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唐解元?!当他带着醉意狂笑着看不透红尘的世人的时候,他的眼里,一定也噙着留给自己的痛苦的眼泪吧。
突然又想到了疯疯癫癫打打闹闹一辈子,活得潇潇洒洒,死得奇奇怪怪的明武宗朱厚照。在他的遗诏中充斥着对当年敢于与官僚们斗争,努力活出潇洒自我的少年——也就是他自己——的种种批判。或许他希望自己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富家公子,呼朋引伴在红尘中过得潇潇洒洒。或许他也真的不止一次叹过奈何生在帝王家,可是真当他以皇帝的身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的时候,真当他要一国之君的口吻评点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如果那些一本正经,官方无比的遗言真是出自其本人的话,那可真是糟糕透了。如果一颗追求自由追求了一生的灵魂,在最后盖棺定论的一刻,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永不磨灭的枷锁,那可真是糟糕透了。如果一个玩着玩着就当了皇帝,玩着玩着把自己玩成了“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玩着玩着就御驾亲征然后还宣称自己亲手杀了一个敌人,最后玩着玩着不小心掉进湖里然后不久后就死了的人,会在遗言中声色俱厉地痛斥过去的极具个性的自己,那可真是糟糕透了……既然爱玩,干脆就像金圣叹一样,临刑前悄悄告诉自己儿子“花生和豆花一起吃有火腿的味道”嘛!

朕就是这么一个激萌的汉纸!



好吧,开完脑洞该回到唐伯虎这儿了。说C罗和朱厚照只是想说心死或是屈服是一件很令人惋惜的事情。不过,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唐伯虎这个时候还没完全心死呢,因为不久之后,一个不论是财富还是地位都令他难以拒绝的人来请他出山了。

尽管这个人并不是当时的皇帝,也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明朝最能闹最能玩但也最真的明武宗朱厚照,不过还真跟他有莫大的关系。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唐伯虎受朱厚照他爷爷成化帝朱见深那一辈的皇族——时任宁王朱宸濠(名字第三字濠和朱见深的深字一样都从水,根据朱元璋定下的子孙后代名字第三字都必须从五行偏旁的规定可判断出他们是同一辈的)的征召,进了在南昌的宁王府当幕僚。

说来宁王扎根在南昌也是吃了当年明成祖朱棣造反的亏。朱棣要推翻侄子明惠帝朱允炆的时候,想找他兄弟,镇守边界的宁王朱权借用他旗下最强悍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朱棣当时还封官许愿,说:老弟啊,等你哥我打赢了,天下分一半给你哈。


当朱棣骗到了枪杆子,最后夺得天下之后。宁王说:哥,当初你不是跟我说分我一半吗。朱棣:


朱权:哥,那我去苏州吧。朱棣:


朱权:哥,那要不我去钱塘吧。朱棣:


于是,宁王和后代们只得老老实实住在南昌。而到了朱宸濠这一代,个人野心空前膨胀,毕竟想把自己祖先以前丢过的人用同样的方式——造反给挣回来。

是的,唐伯虎就是朱宸濠为了造反请来的人才……

唐伯虎尽管天天喝酒,但是起码脑子还是好使的。一下就看出了宁王的狼子野心,不过其实这并不太难,因为基本是个人就能看出来……

嗯,问题是找到了,然而该如何解决呢?

跟着他干?以这王爷的智商估计全家的头都不够砍…

辞职回家?知道王爷的秘密还想活着离开?

引刀自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吧其实是怕死…

怎么办?怎么办?

唐伯虎决定:装!疯!卖!傻!

然而装疯卖傻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这样…


也不是风骚的这样:


也不是粗野的这样:


更不是凶残的这样:

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嘎嘣脆。



于是,唐伯虎选择了:裸奔……而且在裸奔的同时高喊“我是宁王的座上宾!”……好了,即便是宁王也受不了了……咱庙小容不下大佛,你走吧……于是唐伯虎穿起了裤子,回到了苏州。

从此以后,唐伯虎再也没有走出过心中的桃花坞。

据说他晚年有一位红颜知己,叫沈九娘,九娘九娘,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他有九个老婆了。其实呢,那时候的伯虎应该一个妻子也养不起了。事实上,他去世的时候,身后仅余一女。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十二月初二,唐寅病逝,葬于桃花坞北。

人生之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之人生结束的地方。

想必大家都不止一次看过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吧(或者是黄晓明版的,更有甚者还有郭德纲版的…),在电影中唐伯虎是一个将文人情怀和侠士情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形象,恐怕很少有女性可以抵挡得住一个充满侠骨柔情的文人骚客。而剧中的什么唐家霸王枪,含笑半步颠,还我漂漂拳,什么如来神掌,龟波气功……更让人感受到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一个将高级趣味和低级趣味糅合在一起的人,一个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人,一个满足了“潘驴邓小闲”条件的人…

然而,历史上的他真的是一个很可怜的人。背负着家破人亡之苦难而织起的梦,背负着一朝成名天下知之志向而织起的梦,背负着飞黄腾达重振家门之目标而织起的梦,就这么在离实现它还有咫尺之遥的时候,轻易地被砸碎了。命运就是如此,在踩碎你的梦的同时还要用脚狠狠地碾一碾,转个圈,吐口唾沫,然后告诉你,你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特么不服!

不服能怎样?

所以他来到了桃花坞,给自己织起了另一个桃花仙人的梦,一个由迷人眼的桃花和迷人心的酒织成的梦。

幸运的是,他曾经醒来过一次,来到了宁王府。

不幸的是,命运告诉他,你吖还是回去做梦吧。

然后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考虑来考虑去,最后你会发现,你能掌控的实在是太少了。

聪明如解缙,在赴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受朱棣授意举行的盛宴,狂饮大醉后,身为囚犯的他被拖入雪地冻死。

解缙像
博学如杨慎,身为高级官二代的他高喊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企图对抗嘉靖的议礼成命,最后被流放到云南永昌,再未进过朝廷。

杨慎像
多才如徐渭,以布衣之身参与东南总督胡宗宪的抗倭大计,然而终身不仕的他晚年自己拿锥子刺进耳朵自杀,甚至都已露出白骨,按之格格有声,却尝试了九次依然求死不得,最后病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条狗。

徐渭像
大抵从上天那得到太多的才子们,失去的也要更多吧。

故事讲完了。

然而我又发现了一个事实。

维基百科中的唐伯虎像
嗯,在维基百科里,唐伯虎的画像上写着的还是“唐解元”三个字……

所以,这真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