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上海静安区市北高新38号
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单纯只是习练内功而不练拳架,站桩功,很可能还不如普通年轻力壮者厉害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5551次阅读 5次回复
阅读排行
内功,或者现代流行称为气功。也是保健身心的锻炼方法,不能说对练拳完全没用。毕竟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一个练拳的一大助力。区别只是在于通常的如长拳,洪拳之类偏重锻炼形体。太极拳之类内家拳本身就有传统内功的导引养生的功效。要说没有内功这只是针对于单纯的打坐运气之类的功法而言吧。
其实看看中国传统的锻炼方法,动功,静功即使是五禽戏,八段锦一样可以归于内功一类。


中国传统锻炼保健的方法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气功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作禅或内功等。


可见内功只是个名词,网友所说的内功大约是指武侠小说中的“内功”。至于楼主提到的李经梧的《太极内功》,冯志强的《混元内功》,魏树人的《内功劲法》《内功修练法》。分别释义,李的太极内功基本上属于整理了一些中国道家的传统功法而成,应用于太极拳或者他有其独特的体会。冯志强的混元内功是不是继承于陈式太极拳不知,或者也有他应用的道理。魏树人的再练拳架时加入了呼吸,意念在气脉运行的方法我不曾练过,却知道至少对于我本人是肯定不适合的。不要说是应用于实战,平时如此练法肯定要出问题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不是说其他人一定会出问题。本人自问没有如此资质,学练如此高深的的功夫。


练习太极拳同时再练练禅定,五禽戏之类的传统功法并没什么妨碍,也有趣味性。只是能否达到真气鼓荡,隔空打人之类的功效实在不敢妄言。因为这类情形只是在武侠小说,影视中见到过。生活中从未见过和听说过。陈,杨的拳师都认识一些,当然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或者都是水平很低的也说不定,都没说过内功直接运用在实战的例子。也没说过有太极拳自己的太极内功,倒是有好几个都会一些传统功法的。


这里,并不是否定太极内功的存在和养生意义,毕竟已经有人创立了。只是不能苟同没有练太极内功的就等于太极操这个说法。起码,在练太极拳架和站桩的时候都会有气感的。而且,就算只练太极站桩和拳架未必就不会出功夫。一推手就很清楚了。至于说散打或者生死相博是另外的概念,即使练了任何高明的内功,没经过特别的训练,在散打或者生死战场上一样没用。甚至我可以断言,单纯只是习练“内功”而不练拳架,站桩功。很可能还不如普通年轻力壮者厉害。这是本人肺腑之言,并无针对之意。切莫介意。

说的很理性,其实所谓的内功,其中一部分的内容就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结合高度统一,所以认真按照太极拳的要领练下去,内功自然就会上身,区别只是功力的深浅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长见识了
回复

举报

遁腔

2016-10-2 08:54:20

太极拳有内功,只不过大家的理解会有不同,此内功而非彼内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阁楚

2016-10-2 08:54:44

先要看我们对内功的定义, 把书法比作太极拳,则过于神化的定义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需要用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测量达到原子深度分析才可能了解一丁点;完全简化的定义为:王羲之的作品不过是点、线和面的堆积,任何一个正常的小学生都能写出来。 各位是怎么理解的呢?我认为张志俊是按照后者定义的,简明扼要,看上去很科学、有市场。至于能否写出好作品,呵呵,他老人家可不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5

说的很理性,其实所谓的内功,其中一部分的内容就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结合高度统一,所以认真按照太极拳的要领练下去,内功自然就会上身,区别只是功力的深浅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长见识了
回复

举报

遁腔

2016-10-2 08:54:20

太极拳有内功,只不过大家的理解会有不同,此内功而非彼内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阁楚

2016-10-2 08:54:44

先要看我们对内功的定义, 把书法比作太极拳,则过于神化的定义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需要用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测量达到原子深度分析才可能了解一丁点;完全简化的定义为:王羲之的作品不过是点、线和面的堆积,任何一个正常的小学生都能写出来。 各位是怎么理解的呢?我认为张志俊是按照后者定义的,简明扼要,看上去很科学、有市场。至于能否写出好作品,呵呵,他老人家可不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Nexer提供广泛的专业服务和高度专业化。我们为私人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星点互联设计
  • 苏ICP备15516793号 | 营业执照   |星点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鲁ICP备19001237号-21|鲁公网安备 4236902302000354号 QQ|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1:00

微信:yituqu520

QQ:1575389080

扫码添加微信好友

Q我